□通訊員 小凡
  金陵晚報記者 薑靜
  她是一名大學生,但今年開學後不久,家長從老師處獲悉,一直引以為傲的女兒,竟然在學校偷東西。父母立即到學校詢問情況,這才發現,她已經“偷”了一年的衣服,但她自己認為只是幫別人收起來。而究其原因,是因為7年前,父親出車禍後,母親一直提醒,要珍惜東西,不浪費,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。
  她“偷”了上百件衣服
  揚州的小李(化姓)今年21歲,目前在外地一所高校讀書。這學期開學後不久,一個讓她父母很是驚訝的消息傳來:女兒在學校偷同學東西。小李的父母很是驚訝,隨即到學校去瞭解情況。
  原來,從去年開始,就陸續有女大學生在宿舍丟衣服。剛開始,大家還以為是不是一些貪財的舍友拿走了。但丟衣服現象一直沒有消失,而且,每次丟的衣服,不一定都是新的,連舊的、廉價的內衣也會丟。這讓不少同學覺得,是不是有“色狼”偷走了這些衣服,因為這些同學所在宿舍的樓層高,除了人為因素外,其他想不出原因。
  為了找到偷衣服的人,大家伙兒想了很多辦法,但都沒有線索。就在國慶節前不久,有細心的女生髮現,女生小李的舉止很奇怪,買了衣服很少穿,有時會看著晾衣架上面的衣服發獃。多留心了幾次後,在兩個長方形大紙箱里找到了,她們找到了以前丟的很多衣服,有上百件。
  面對同學們說她偷東西,小李不服氣。她說,她看這些衣服在晾衣架上放了好幾天了,以為沒人要,就將衣服收集起來,“我真的不是偷的啊”。
  14歲時開始收集髮夾
  看著小李委屈的樣子,很多同學也覺得奇怪,因為一般人偷東西,不是偷了留著穿,就是賣錢,但小李卻將這些衣服都收了起來,而且她收的衣服,確實都是在晾衣架上放了好幾天的。
  小李的母親也被女兒的異常舉動驚獃了。她突然想起,女兒上初中時,突然喜歡開始收集各種小物件,髮夾、書簽以及貝殼類玩具之類的,她都會收起來,就是破了舊了,也不肯扔掉。
  小李的媽媽說,目前為止,家裡已經有好幾百個不同樣式的髮夾了。但她收集的這些髮夾,只會偶爾看看,卻很少佩戴。家裡到處是髮夾等她收集的東西。而且,她不肯讓家裡人清理她的物品,就連一些陳舊的書本,她都不肯扔。
  “難道有什麼問題嗎?”將這些情況聯想起來,小李媽媽著急了。
  父親車禍是生病誘因
  不久前,小李的媽媽將女兒帶回揚州,送到五台山醫院就診檢查。該院心理科專家周朝昀在詢問為什麼要收集這些物品時,小李說:“見到別人不要的物品,自己能輕而易舉得到心裡很舒服滿足。”周朝昀又問她,“不問自取”會不會擔心別人將她當成小偷,小李說,她根本沒想過這是偷。
  周朝昀發現小李特殊行為的出現與7年前一場家庭變故有關。那時她才14歲,上初中。那一年,她父親出了場車禍,肋骨骨折。眼看家中經濟困難,母親整天嘮叨:“珍惜家中任何一件物品,不可浪費。”這些話成天在小李的腦海中迴響,漸漸讓她形成慣性思維,她囤積物品的怪異行為也從那時開始形成。
  周朝昀說,喜歡囤積的人,女性多過男性,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。囤積症病因與強迫症類似。周朝昀提醒,患上囤積症較難治療,除了藥物外,最主要是讓患者接觸社會群體,改變對物品的認知能力,理性告訴他們對物品的態度。
  還需“心藥”醫
  相關專家分析指出,囤積成癮者中老年人居多,這是因為隨著退休帶來的收入、社會活動等的減少,容易產生不安全感,再加上過去的經歷,普遍有對物質匱乏的擔憂,囤積物品等於是對心理空缺的一種填補。但近年來,年輕人的囤積症發病率呈上升趨勢。
 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,囤積症的根源是大腦神經系統出現了異常,患者內心有囤積物品的強烈衝動,並且對所囤積的物品有著旁人難以理解的感情。過去,囤積症一直被當成強迫症來治療,但藥物的效果並不好,所以,現在治療主要依靠心理治療,要讓囤積成癮者學會放棄。
  當發現自己或者家人有“囤積成癮”的苗頭和傾向時,一定要及時矯正。比如,可以把家裡囤積的日用品做個統計,列出清單,告誡病人在這些東西即將用完之前,不再購置新的。
  又如,把囤積的衣物做個分類,確實還比較新的就捐贈出去,那些確實沒有用的,要下決心扔掉,如果一下難以接受,可以每天扔一部分。呂強盛 整理  (原標題:大學生“偷”了兩箱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59ozth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